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鉴赏

发布 2024-02-05 23:35:04 阅读 9297

《两小儿辩日》鉴赏。

列子是属于道家学派,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写这故事,来讥笑孔子的无知,不能判断两小儿所提出的疑问。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

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因为这两个疑问都是从感觉产生的。一个从视觉说,早上看到太阳大,中午看到太阳小。

这个视觉并不正确。因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来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消散,就显得太阳小,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

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凉快,中午热,从身体对温度的感受来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也不正确。因为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这个温度的凉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这个故事是列子编出来的,并不真有其事。《列子》这部书经专家研究,是魏晋时人编的。其中可能有先秦传说,也有魏晋时思想。

这篇里所提出的问题,大概魏晋时人还无法解决,春秋时人的孔子更无法解决。《列子》提出这个问题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他跟孔子一样,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从这里得到启发,人们想到的问题,有的在当时并不能得到解决。如晋代张华《博物志》八里讲到:“奇肱国,其民善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

”说商汤时代已经有人能造飞车。直到张华的晋代,也没有人会造飞车。但至少在那时,已有飞车的想法。

这种想法到后来终于实现了,人们终于造出飞机来。关于太阳和地球的远近,在著作《列子》的时代是无法正确解决的,但后来科学家终于算出来了,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14960万公里。科学的促进,有时也受到各种想象的影响。

因此,在生活中提出各种想象来也是好的。就这个意义说,这个故事也是可取的。这个故事的好处,可以启发人们去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考虑。

两个童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就把不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了。提出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对科学的促进是有作用的。

列子》里写这个故事,要讥笑孔子的无知。这是因为《列子》属于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要讥笑孔子。这点是很明白的。

所以这篇的结论:“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讥讽的话是不正确的。

再就这篇的写法看:先提出结论,再加说明,这样写简单明了。就说明看,结合人们的经验,写得具体明白,这样写是好的,所以虽提出这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还是写得简单扼要,具体明白,达到要说的目的。

在说明里,作者在一处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如车轮”,一个“如盘盂”,这两个比喻具体地说明日的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明白了,这个理由是从人们的视觉来的,所以是有力量的。因为当时人的知识,还没有感到视觉在一定的场合是不尽可靠的。另一个说明,讲一种感觉是“沧沧凉凉”,一个比喻“如探汤”。

这样讲一种感觉和一个比喻,结合“日初出”和“日中”来说,也把结论的理由说明。这是从人们的感觉来的,也有说服力。当时人们也没有感到人们的感觉是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的。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篇《辩日》对人们的认识是有影响的。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世科学家的**,还是有作用的。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 1

两小儿辩日。一 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有个问题 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他的理由是 长安尽管远但肉眼看不见,而太阳却时时能见,故为太阳近。二 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 教师范读。2 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3 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4 全班齐读,力争背诵。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

六年级下册1两小儿辩日

1.两小儿辨日 导学案。学科 语文年级组 六年级主备人。教材位置 第一单元第1课课时安排 2课时。学习目标 1 我能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 积累文言词语。2 我会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重点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难...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优质课学案

精品资料欢迎 六年级下册 两小儿辩日 优质课学案。设计理念。我国近代的古文教学以教读 串讲 背诵为主要方式其突出特点是注重诵读 注重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语感,其弊端在于容易造成盲诵枯记,压抑学生的个性我们今天的古文教学应继承传统古文教学中注重诵读 注重积累的特点,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