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排序和分组》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发布 2024-01-30 22:40:04 阅读 6399

《数据排序和分组》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实际调查和简单测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经验,增强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例2首先用**呈现了“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数据分组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教材联系上述身高标准提出问题:

“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你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中认识到: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了解全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并对照上述标准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要开展全班调查,可以先按年龄和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后再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接下来,教材分两段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第一段,让学生按年龄和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里调查每个同学的身高,并联系此前提出的问题对小组内的数据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这里所涉及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有两个要点:

一是通过数据排序,找到小组身高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二是通过对照此前给出的身高标准,统计出身高在正常范围内的人数。这两个角度的分析,既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小组内同学的身高情况”,进而为“全面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提供支持;也是身高数据自身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身高数据属于数值型数据,它不适合通过分类进行整理,但却适合通过排序、分组(分段)等方法加以整理,进而获得数据所蕴含的各种信息。第二段,让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找到全班身高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统计出全班同学身高在正常范围内的人数,从而回答此前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据汇总方法,也需要尝试一些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通过比较和分析解决此前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发现和提出更多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运用数据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次统计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对给定的一组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和简单的分析,并由此回答相应的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简单的数据分组和排序过程,体会寻找一组数据的极值、了解一组数据的大致分布情况是把握数据整体信息的常用方法。第2题,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测量每个同学一庹的长度,再通过排序整理和相应的分析、比较,发现这组数据与身高数据的内在关联,感受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进一步激发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2.教学例2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给出的“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知道就正常儿童而言,9岁男生的正常身高在126.5厘米到137.

8厘米之间,女生的正常身高则在125.7厘米到138.7厘米之间;10岁男生的正常身高在131.

4厘米到143.6厘米之间,女生的正常身高则在131.5厘米到145.

1厘米之间。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

班上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在充分交流后明确:

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否在正常范围,可以把自己的身高与上面的身高标准进行对照;要全面了解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先要了解全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再进行必要的分析。由此,引导学生按年龄和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先在小组里调查每个同学的身高,把结果记录在教材提供的**里,再进行全班交流。对小组同学的身高数据进行分析时,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第一,小组同学中,身高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第二,小组同学中,有多少人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内?

对于第一个问题,重点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先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数据按顺序排一排,既能方便地找到最高身高和最矮身高,又能了解每个同学的身高在全组同学中的位置;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可以对照教材给出的身高标准加以确定,但要提醒他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身高标准是不一样的。

对小组同学的身高进行分析后,应及时提出:全班同学中,身高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呢?

全班男生中,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策略,依次作出回答。

引导学生寻找全班的最高(或最矮)身高时,重点要让他们认识到:可以先把每个小组中最高(或最矮)的身高数据排一排,再从中挑选出最大(或最小)的数值。引导学生统计全班男、女生中,身高在正常范围的各有多少人时,重点要启发他们利用各小组的统计结果进行累加计算。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适当回顾上述统计活动过程,说说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又有哪些新的了解,从活动过程中又学到哪些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3.“想想做做”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对表中数据的初步认识,知道这是16名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记录,这些女生在1分钟内所完成的仰卧起坐的个数尽管有多有少,但都是两位数,等等。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围绕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对这组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分析。要提醒学生:

为了便于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最好先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因为通过观察排列后的数据,既容易确定其中的最好成绩与最差成绩,也容易统计出其中达到优秀的人数和不及格的人数。第2题,要让学生按学习例题时的小组开展活动,先测量小组里每人的一庹长度,再把得到的数据重新排一排,说说哪个同学一庹的长度最长,哪个同学一庹的长度最短,自己的一庹长度在小组里处于什么位置。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本组按顺序排列的身高数据与相应的一庹长度的数据进行比较,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身高数据与一庹长度数据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汇总》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数据汇总 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一些简单的调查和便于操作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简单的数据汇总方法,感受不同数据总体所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例1首先提出 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初步...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小练习

2 被除数是13660,除数是29,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六 应用题 1 一张课桌85元,一把椅子24元,学校要购买32套这样的桌椅,一共需要多少钱?用两种方法做 2 一个正方形,如果边长增加3厘米,面积就增加39厘米,求原正方形的面积。3 甲 乙两地相距425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1...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基础知识点

一 年 月 日。1 邮电 交通 广播电视等部门计时时,为了简明且不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这种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2 时针走1圈是12小时,走2圈是24小时。3 第一圈 从夜间0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 从中午12时到夜间24时。24时也叫0时。4 一天有24小时。一星期有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