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安全知识及事故案例分析

发布 2024-01-21 08:20:19 阅读 2045

精品word文档值得**值得拥有。

在常温、常压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的气体,它比空气轻;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呈惰性。氮气空分生产主要是在低温状态下因氧气和氮气沸点的不同而通过精馏的方法将空气分离出纯氧和纯氮,供其他生产、非生产过程使用,如煤气生产过程中氧化剂,医用、工业用氧的**,仪表氮气的使用等。在空气分离过程中,因生产装置、工艺管道的泄漏、安全装置失灵,或检修过程中因未佩带安全防护用具或因防护不当等,都可能发生氮气窒息事故。

通常情况下氮气对人体无毒害作用。但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使氮气泄漏,某些工作空间中氮气浓度增高,氧浓度降低,容易使人窒息昏迷。窒息的危害性是不能仅凭感官判断相对封闭空间中氮气是否超标的。

当空气中氧浓度降低时,窒息性事故的发生往往没有明显的预兆。据资料记载,氮气窒息事故发生时,受害者只要在相对浓度较高的氮气空间中停留2分钟就很难有逃出或自救能力;当工作空间中氧浓度<10%可立即使人窒息死亡。

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对岗位工人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其了解、掌握氮气的理化性质、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

2.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悬挂安全警示标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该生产场所;

3.在氮气生产设备内进行检修作业前,必须将该设备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经置换分析合格,氧含量达18%以上,落实好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在不可能置换完全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并在监护人监护下作业;

4.不得将纯氮气排放至室内;氮气的生产、使用现场和操作室等要保持通风换气良好,并定期分析周围大气的含氧量,保证其浓度不低于18%;

5.检修充氮设备、容器、管道时,先用压缩空气置换,当吹出气体的含量高于18%时,方能进行检修作业(低于18%时属于缺氧危险作业)。若必须在氮气浓度高的环境作业时,必须戴氧气呼吸器;

6.严格执行岗位操作法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岗位操作技能培训,避免因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和管道阀门泄漏而引发事故;

7.控制室操作人员要加强对压力、流量等参数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氮气泄漏情况并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1、冶钢“1.12”重大氮气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2024年1月12日下午3时40分左右,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冶钢项目部(下称十七冶)在冶钢股份公司炼铁厂一号高炉煤气管道(管径1.6m)与二号高炉煤气管道实施对接过程中,发生一起氮气窒息事故,造成施工人员1人死亡,抢救人员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30 万元。

1)事故经过

2024年3月20日,十七冶与冶钢签订了2# 380m高炉工程总包合同协议书。工程期限,开工日期:2024年3月20日,竣工日期:

2024年10月8日。因资金及其它原因的影响,使工期顺延。为确保 2024年1月16日2#高炉出铁,2#高炉项目指挥部于2024年1月11 日召开专题会,会议决定1月12日1#高炉煤气管道与2#高炉煤气管道实施对接,要抓紧施工,煤气管道 8 小时后要恢复通气,并规定甲方(冶钢)负责管道煤气吹扫,乙方(十七冶)负责煤气管道对接。

1月12日上午8:00冶钢煤气监护及公安消防人员按指令集结到位, 9:30高炉休风,开始氮气吹扫,11:

30经煤气防护站防护工宋华检测,煤气浓度检测合格,符合动火条件,由消防员袁才惠开出动火票。 11:40冶钢高炉项目部现场技术员柯显锋通知十七冶高炉项目部现场技术员王**,煤气管道内煤气已吹扫干净,可以动火。

于是,王**就派方国胜、范中辉等人上到管道进行气割,12:10左右,方国胜出现恶心、呕吐,就下到地面休息约20分钟后又上到管道上,范中辉接着气割,5分钟左右晕倒在三通口旁,站在旁边的方国胜发现后立即扶他下来休息。王**看到这种现象后对柯显锋说,气割人员恶心、呕吐,是不是管道内煤气没有吹扫干净,于是,柯显锋再次喊来煤气检测人员重新测试,检测结果煤气浓度符合要求,但在上面进行焊接的周亚也出现呕吐现象,这时王**对他们说,不要干了。

当天下午14:45,冶钢炼铁厂副厂长项目部副经理黄献党发现管道无人施工,于是就打**给十七冶项目部副经理程彪说,你们管道施工队为啥停工不干,程彪说我们的同志在管道上施工感到不舒服,是不是管道内的煤气没有吹扫干净,黄献党说,不可能吧!我们机制公司在那边施工怎么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要不我们提供氧气呼吸器,并派人监护。

这时柯显锋从炼铁厂拿来一套氧气呼吸器,交给十七冶管道队苏传景工段长,苏传景让方国强戴上氧气呼吸器进行切割。切割成三块(两小块是上午切割的,下午切割一大块),切割下的三块钢板均掉入煤气管道内,切割完后,方国强戴着氧气呼吸器进入管道将掉入管道内的钢板捡起,捡出两块较小的钢板后就感到人很难受,就爬出来休息,对柯显锋说,大的弄不动,留在管道内也无大碍,算了吧,柯显锋说,不行,要捡出来,大约在15:40左右,方国强第二次进入管道内,系好绳子准备吊出钢板,在洞口牵拉绳子的姜永刚、蔡云看到方国强倒在管道内,就喊人,此时冶钢公安处的袁才惠急忙通知守护在施工现场的煤气防护站工作人员,这时煤气防护站的桂卫国立即佩戴准备好的氧气呼吸器第一个下去救人,接着煤气防护站胡年平戴氧气呼吸器也下到管道内,不到 2 分钟时间,桂卫国、胡年平相继晕倒在管道内。

管道外蹲满了冶钢炼铁厂的员工和冶钢消防队员全力施救,紧接着冶钢煤气防护站班长曾伏戴上氧气呼吸器系着安全绳进入管道内救人,并几次托起胡年平未能成功,最后也昏迷了,被蹲在管道口的人员救出。蹲在管道口救人的袁才惠、胡先蕊、郭敏等也发生轻度昏迷现象。此时赶到现场指挥抢救工作的冶钢集团公司付柏树副总经理看到事态继续发展下去的严重性,决定管口停止救人,从管道侧面切开一洞口实施抢救,大约17:

10分从管道侧面洞口将倒在管内的三人救出,迅速用救护车送往冶钢医院抢救,经抢救无效,先后于17:40分左右死亡。

2)事故发生原因及性质

一)直接原因。

从业人员对煤气管道内富含高浓度的氮气认识不清,盲目进入管道内作业及抢救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十七冶在实施管道对接施工方案设计时,对现场施工技术设计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考虑不细致。

经调查,十七冶在现场施工技术设计方案中对被切割下的钢板没有考虑加焊挂位,导致切割下的钢板掉入管道内,当施工人员进入管道内捡钢板时,没有制订特殊的安全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氮气窒息事故。

(2)对氮气的性质缺乏认识。

氮气性质比较稳定,本身无毒,但能在密封空间内置换空气,当氮气在空气中的分压升高,则可引起窒息。据调查,冶钢煤气防护站的职工,平时只注重对煤气(一氧化碳)的救护方法进行培训、演练,而对氮气及相关气体缺乏正确认识,以至出现紧急情况时措手不及,导致抢救时使事故扩大。

3)氧气呼吸器缺乏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校验。

对事故中死亡的三名同志使用的氧气呼吸器,事后委托鄂东南区域矿山救护队对已经使用过的三台氧气呼吸器进行技术鉴定,鉴定的结论是“依据呼吸器检查标准,判定三台ahg-2 型二小时氧气呼吸器多项维护保养均不合格。”

4)未制订应急救援预案。

经调查, 2 # 380m高炉工程总承包方十七冶,对煤气管道对接未制定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致出现突发事件,现场恐慌、盲目抢救,使事故进一步扩大。

三)事故性质。

这是一起因工程施工单位施工设计方案考虑不仔细,审查人员对设计方案审查不严,从业人员对氮气吹扫后煤气管道内富含高浓度氮气的危害性认识不清,在未制定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情况下,盲目进入管道内作业及抢救而发生的重大责任事故。

3)整改措施

一)十七冶、冶钢公司应认真吸取“ 1.12”重大氮气窒息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在全公司范围掀起学习《安全生产法》的新高潮,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各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订针对性强的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全公司安全生产。

三)对全公司重大危险源(点)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消除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公司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冲床事故。事故经过。1998年10月,某厂冲压车间吴某,在60吨冲床上冲件时,不用取放工具,而直用手取放工件,吴某的手还未从冲头底下退出时,制动机构突然失灵,冲头下降,把吴某右手食指冲掉一节,中指冲掉2节的重伤事故。原因分析 吴某不用取放工具,用手直接放取工件,制动机构失灵造成断指事故。对操作者进行...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及预防

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 三 班。赵霞。摘要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是人民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障。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天发生约68.5万起事故,造成约2200万人死亡的事实,为此,我国对安全生产事故刑事责任的追究力度明显加大。目前随着我国西气东输的实施城市燃气管道化已经比较普及,天然气,液化气,...

压力设备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

2000年我国气瓶 事故情况。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2000年共发生锅炉 压力容器 气瓶 压力管道 事故155起,严重事故151起,死亡175人,受伤368人,直接经济损失4503.23万元。现将2000年与1999年 气瓶 类事故统计比较如下 气瓶包括 液化气钢瓶 工业气体钢瓶 液氯钢瓶等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