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 全国I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

发布 2023-12-30 14:45:08 阅读 9957

2008年高考(全国ⅰ卷) 理科综合能力能力测试。

化学部分试题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6分,共48分)

6.在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答案] b。

解析]考查:给定条件下的离子共存问题,过氧化钠的性质、。

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a中,nh4++oh-=nh3·h2o;

b中的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与过氧化钠也不反应,故可以大量共存。

c中,hco3—+oh—=co32—+h2o,ca2++ co3— =caco3↓,mg2++co32—=mgco3↓;d中的so3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过氧化钠会将其氧化成so42-。

7.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cscl cbr4 cf4

b. sio2 cscl cf4 cbr4

c. cscl sio2 cbr4 cf4

d. cf4 cbr4 cscl sio2

答案]a。解析]考查: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晶体熔点高低。

比较固体物质的熔点时,首先是区分各晶体的类型:sio2为原子晶体,cscl为离子晶体,cbr4 、cf4分别为分子晶体。这几类晶体的熔点高低一般为: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在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中,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点越高:cbr4 > cf4

8.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2,2-二甲基丙醇和2-甲基丁醇b.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

c.2-甲基丁烷和戊烷d.甲基丙烯酸和甲酸丙酯。

答案]d。解析]考查:判断同分异构体、根据有机物名称写出其结构简式的能力。

解析]根据有机物的名称,知道各选项中有机物的碳原子数是一样多的。d选项中的甲基丙烯酸中有两个双键(碳碳双键和碳氧双键),而甲酸丙酯中只有一个碳氧双键,故这两种物质不是同分异构体。

9.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

a.3和17b.1和8c.1和6d.7和12

答案]d。解析]考查:原子序数、原子结构与物质构成的关系。

可将具体元素代入后再判断。各选项对应的元素和构成符合要求的化合物依次是:a.

锂和氯,licl;b项中,h和o,h2o2;c项中,h和c,c6h6、c2h2等;d项中,n和mg,mg3n2。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都是极性分子。

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的稳定性一次增强

都是直线型分子。

答案]b。解析] 考查: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的稳定性等判断。

a中co2的是非极性分子;b是正确的;c按照此顺序,各物质的稳定性依次减小,因为分子内的共价键依次减弱;d水分子不是直线型的,是v形结构。

11.已知:4nh3(g) +5o2(g) =4no(g) +6h2o(g),△h = 1025kj/mol,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若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考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有关图像问题。4nh3(g)+5o2(g)=4no(g)+6h2(g).

h=-1025kj/mol。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正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也是一个放热反应。

因此,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升高温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含量降低,故a是正确的,c是错误的。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含量降低,故b是正确的。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式的时间缩短,但no的含量不变,故d是正确的。

12.已知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在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naa和nab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c(hb. c(oh—)>c(a—)>c(b—) c(h+)

c. c(oh—)>c(b—)>c(a—) c(hd. c(oh—)>c(hb)>c(ha) >c(h+)

答案]a。解析]考查:电解质溶液中酸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等知识。

酸越弱,对应的盐的水解程度越大,故同浓度的naa和nab,前者水解程度更大,因此其溶液中ha的浓度更大一些。盐类的水解一般来说是一些比较弱的反应,盐溶液中水解生成的分子的浓度要远小于原来的盐电离出的离子的浓度。又因为盐类水解的实质是阴离子或阳离子结合了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使得其相应浓度剧烈减小,一般的,要小于生成的弱电解质分子的浓度。

13.电解100ml含c(h+)=0.30mol/l的下列溶液。当电路中通过0.04mol电子时,理论上析出金属质量最大的是。

a.0.10mol/l agb. 0.20mol/l zn2

c. 0.20mol/l cu2d. 0.20mol/l pb2+

答案]c。解析]考查:电解的原理应用及计算。

题目中涉及到了五种阳离子,当电解时,其放电的先后顺序是:ag+ 、cu2+ 、h+ 、pb2+ 、zn2+,当电路中通过0.04mol电子时,理论上析出金属质量依次是:

ag:0.10mol/l×0.

1l×108g/mol=1.08g;

cu:0.02mol/l×0.1l×64g/mol=1.28g;

pb:(0.04mol-0.03mol)÷2×207g/mol=1.05;

zn: (0.04mol-0.03mol)÷2×65g/mol=0.325g。

卷非选择题。

26.(16分)

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制备kmno4,方法如下:软锰矿和过量的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浓缩溶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kmno4。试回答:

1)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

2)k2mn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

3)若用2.5g软锰矿(含mno280%)进行上述实验,计算kmno4的理论产量:

4)kmno4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上述制得的kmno4产品0.165g,恰好与0.335g纯na2c2o4反应。计算该kmno4的纯度。

解析]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

1)反应中的变价元素是锰和氯,锰元素由+4价升高为+6价,氯元素由+5价降低到-1价,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参加反应的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mno2+kclo3+6koh3k2mno4+kcl+3h2o.

2)根据化合价变化和电荷守恒可写出并配平该离子方程式:

3mno42—+4h+=mno2↓+2mno4—+2h2o

3)根据(1)和(2)中的两个方程式可以得到关系式:

3mno2———2kmno4

2.5g×80m(kmno4)

m(kmno4)= 2×158×2.5g×80% /3×87) =2.4g。

4)2kmno4+8h2so4+5na2c2o42mnso4+k2so4+10co2↑+5na2so4+8h2o

5)根据(4)中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5na2c2o4

m(kmno40.335g

m(kmno4)= 2×158×0.335g/(5×134)=0.158g

kmno4纯度=(0.158g/0.165g)×100%=95.8%.

答案]见[解析]。

27.(15分)

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其中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中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wxyz填化学式)

2)由上述5中化合物中的某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3)v的电子式是。

解析]考查:元素推断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相结合知识。

固体v与水水反应可得y白色固体与z无色气体就是本题的“突破口”。固体v可能是碳化钙、过氧化钠、氮化镁、硫化铝等,x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由两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且由固体v与氧气反应得到,可知x和w均是氧化物,我们比较熟悉的有co2、no、co等。并可由此确定v中含有碳元素或氮元素等。

w和y均为白色固体,且w与 h2o反应生成y,又w是氧化物,符合这些条件的物质常见的有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等。据此可初步推断v为碳化钙、氮化镁一类的物质。题目中又告诉我们:

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可计算推知:v是cac2。

z是c2h2。

2024年高考高考理科综合 全国卷I 物理部分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分类详解。热 光 原。一 分子动理论热和功。1.全国卷i.1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b.气体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

2024年高考高考理科综合 全国卷I 物理部分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分类详解。热 光 原。一 分子动理论热和功。1.全国卷i.1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b.气体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

2024年高考高考理科综合 全国卷I 物理部分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分类详解。热 光 原。一 分子动理论热和功。1.全国卷i.1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b.气体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