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发布 2023-12-25 17:10:07 阅读 1469

语文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年级:高三科目:语文座位号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考生按要求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

“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

“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1.下列对“微博粉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粉丝”精通现代**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b.“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c.“微博粉丝”希望通过使用微博为自己获取名声和影响力,同时为大众建构生活的幻象。

d.“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苦、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微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求是“微博粉丝”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b.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的“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c.“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会产生一定影响。

b.“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新**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为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

“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

“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去:离开。

b.水三尺乃止乃:才。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诸:各种。

d.悉以印记其背悉:全,都。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3分)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b. ①c.②④d. 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b.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c.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d.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2)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练习014 编者虞敏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 4 题。玉殇。霍达。小院里清凉如水。前边琢玉坊的窗纸透着灯光,在 沙沙 的磨玉声中,梁亦清手捧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加紧精雕细刻。合同期限迫在眉睫,蒲老板在等着他,沙蒙 亨特先生在等着他,患难老妻和两个女儿在等着他,他自己也在等着这艘宝船竣工...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9分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 人类尺度 一万年后的地球 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萧县中学2012 2013学年度第一次阶段检测。高三语文。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 阅读题 和第 卷 表达题 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 分钟,第 卷 阅读题 一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中国戏曲的写意性。戏曲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因而是 表现性 的艺术。它不像西方写实戏剧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