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试卷0 1

发布 2023-12-25 16:40:07 阅读 7179

学习资料专题。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6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探索人类心智的早期发展在生命的最初两年里,人类脑部的变化超过一生中其他任何时间,意识反应、人格特征、气质性情、个体能力等,都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而这些最初开始发展的信号却会逐渐消失。这一时期也是最难探索的,因为婴儿不会说话,听不懂指令,人类神经科学中的诸多标准工具都派不上用场。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家一直想对婴儿做实际研究,瑞士心理学家吉恩·皮亚盖特是最早的实践人员之一。他对婴儿做了详细观察,揭示了婴儿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他的实验包括了把某个物体藏起来让婴儿寻找。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在8个月之前,婴儿不能理解不在其视野范围内事物的概念。

从而得出了婴儿刚出生时基本是一张白纸,但却拥有某种装置,促动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吸收消化所得的知识。

上世纪60年代初,婴儿神经科学有了巨大发展。美国发育心理学家罗伯特·范茨开始检测婴儿看某个物体的时间,以此作为他们对某事物感兴趣的衡量指标。据范茨报告,在一个例子中,两个月大的婴儿看一张人脸画像的时间是看一个圆的两倍。

研究人员通过“目光实验”得出结论,婴儿远远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生就有着对数字和人脸的评审能力,还能识别出是否是自己的妈妈在讲话。这项研究还提出了一个已被广为接受的建议:让未出世的宝宝听妈妈讲话以促进其发育。

2024年,伯克贝克婴儿实验室主管马克·约翰逊把“**时间”和脑活动检测仪结合起来,研究皮亚盖特做过的实验-9个月以下的婴儿无法理解一个从眼前消失的物体还存在(物体的持久性)。当大人看到一个物体消失了,他们的右颞叶皮层一种特殊的神经波动会增加。约翰逊证明了6个月大的婴儿脑部也会显出类似模式,而当物体被破坏后,就不再有这种模式——这表明他们能在心里记住被藏起来的物体。

类似这样的研究让约翰逊相信,婴儿并非生来如一张白纸,只是他们没有像**那样的对事物(如数字)的概念。他认为,新生儿对外界事物有着基本的注意偏好,如脸部、声音,这些偏好在脑发育时对脑部有塑造作用。根据约翰逊的观察,婴儿更喜欢直接的目光接触,这让他们成为社会关系中的焦点,反过来也让他们能学习语言及其他社交信号,如面部表情等。

伯克贝克婴儿实验室应用了许多新技术,走在了全世界婴儿实验室的前列。如婴儿近红外光谱仪(nirs),能通过各种颜色检测婴儿的脑活动,不同颜色代表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不同。nirs让科学家能看到婴儿的哪些脑区变得更活跃,更积极地响应外部事件。

但nirs技术也不完美,它不能检测重要的内部脑区,如海马体或杏仁核的情况。

伯克贝克婴儿实验室的孩子年龄从18个月到三四岁,通过无线脑电图描记(eeg)、近红外光谱分析和眼动跟踪技术,在他们四处走动、玩耍、与其他孩子互动时监视着他们,旨在理解脑部在儿童时期是怎样发育的,这一时期孩子开始区别自我与他人,发展出复杂的语言,并开始形成最初的长期记忆。

(选自《科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人出生后的两年里,意识反应、人格特征、气质性情、个体能力等都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脑部的变化也最大。

b.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就想对婴儿做实际研究,心理学家吉恩·皮亚盖特的研究证明了8个月之前的婴儿不能理解事物的概念。

c.约翰逊认为,即使6个月大的婴儿也和大人一样,物体消失后,他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神经波动会增加。

d.伯克贝克婴儿实验室应用诸如无线脑电图描记、近红外光谱分析和眼动跟踪技术等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婴儿不能说话,听不懂指令,人类神经科学中的很多标准工具在对婴儿的研究中难以使用,因而导致人类心智的发展变化在此时期最难探索。

b.吉恩·皮亚盖特和罗伯特·范茨的研究结论相反,前者认为婴儿刚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后者则认为他们具有天生评审数字和人脸的能力。

c.约翰逊通过将“**时间”和脑活动检测仪结合起来的类似研究,发现婴儿对事物有基本的偏好,接触事物时更喜欢用直接的目光。

d.伯克贝克婴儿实验室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进行监视,并根据脑部在儿童时期是怎样发育的实验目的,对他们开展区别自我与他人的训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婴儿的大脑在发育中虽有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最初的变化信号难以持久,反而会慢慢消失。

b.有些胎教的实施是因为罗伯特·范茨在研究中发现婴儿能识别出自己的妈妈在讲话, 有可能促进婴儿的发育。

c.约翰逊通过实验得出,6个月的婴儿虽不能理解消失的物体能够继续存在,但会记住它。

d.nirs技术虽有一定缺陷,但可以让科学家检测婴儿脑区的所有变化,知道哪些脑区对待外部事件会更活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谢冕:把日子过成诗。

李琭璐。谢冕自幼喜欢诗,有古典诗,也有新诗。古典诗好像一座高山,谢冕很向往,但是心向往之而不能及;新诗好像是身边的朋友,有一种亲近感。

“我从少年时代就是诗歌少年,很喜欢诗,而且也学着写。年纪大了对成熟的人生回顾起来,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幼稚,那么天真,居然写了那么多。”谢冕从新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即诗歌与人的情感、内心世界是有关系的,特别是和自由的内心世界、一种无拘束的情感是有关系的。

诗歌是和心灵非常接近的一个文体。受到“五四”新文学及新诗革命的一些前辈影响,谢冕看到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得那么充分,那么无拘无束,“这个境界实在是太美好了,我也要学”。

那时,谢冕知道胡适,知道郭沫若,还有后来出现的一些新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林庚等,“我觉得他们的表达更契合我,和我更加靠近,我就是这样接近了诗,学习诗,梦想做诗人。”

2024年,散文《公园之秋》发表于福州出版的《****》。这是谢冕第一次发表文学作品。文章写道:

“枫叶红似榴火,我不想写一首华丽的赞美诗,我想,那是血;那是苦难大众的血迹;他们,这批可怜的被献祭的羔羊,被侮辱了,被宰割了,在黎明未降临之前,他们被黑夜之魔夺取了。血,斑斑地染在枫树叶子上。”

谢冕17岁时,新中国成立。他自己也投身革命,穿上军装,自愿而真诚,几乎没有任何世俗考虑,就是告别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当时,谢冕由少年转入青年,虽然他仍在写诗,但总觉得所写的并不是自己想写的,“我是按照一种理念、一种号召来写的,那不是真实的我,而且‘我’也消失了,‘我’的消失是最严重的一个事件,诗不能表达一个活生生的、有活泼的思想和情感的我,那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了”。

谢冕最终放弃了诗歌理想。

20世纪50年代,谢冕与其他5位作者共同写成了《回顾一次写作——新诗发展概况》,谢冕认为,这部著作的主导思想是不对的,将诗歌分为革命诗歌、不革命诗歌、反革命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反现实主义诗歌,这些观念是有毛病的。“当时隐隐地感觉到这是错的,但又不敢说不对。”

谢冕一直盼望着新诗走出绝路,让青年看到希望,看到新诗能够和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内心世界结合得很好。

20世纪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前,遇到了现在的朦胧诗,后来又遇到了那些被流放的诗人的“地下写作”,谢冕觉得他看到了希望:“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这就是我当时的心情。我能够毫不犹豫地站在新诗的潮流中,来表达我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我所盼望的诗歌,我所想念的诗歌,现在终于回来了。

”“新诗面临着挑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们由鄙弃帮腔帮调的伪善的诗,进而不满足于内容平庸形式呆板的诗,诗集的印数在猛跌,诗人在苦闷。与此同时,一些老诗人试图作出从内容到形式的新的突破,一批新诗人在崛起,他们不拘一格,大胆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某些表现方式,写出了一些‘古怪’的诗篇。

越来越多的‘背离’诗歌传统的迹象的出现,迫使我们作出切乎实际的判断和抉择。我们不必为此不安,我们应当学会适应这一状况,并把它引向促进新诗健康发展的路上去。”这是2024年5月7日,谢冕在《光明**》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引发了关于新诗潮的热烈讨论。

对于别人的围攻,谢冕不作申辨,朦胧诗论争的对手都是大牌诗人和身居要位的评论家,可他从没有写过一篇答辩文章。他保持沉默,这是一种境界。

谢冕自称“把日子过成诗”,其专著也是一反常态在宾馆里写而不是在图书馆写,他记忆力超常,才华横溢,富有感染力的爽朗笑声时时溅落。

相关链接。①在《我的西郊生活》里,谢冕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平生不甚用功,做文章也是随心所欲,不忍过于苦了自己。

唯有这夜阑人静之后的写作才是惬意的,也说得上是‘认真’的。”对于这种“刻板”的生活,谢冕有过自责。但是没办法,既然“嫁”给诗歌,就靠诗歌活命。

②“我是想不通,有些老年人为了多活几年,付出的代价是这个不吃那个不喝。我经常锻炼,我什么都吃,活得好好的。”谢冕洗衣服从不用洗衣机,夫人与他各洗各的,“就爱洗衣服。

”先生笑着打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营养滋养了谢冕,幼小的他,对新诗歌充满了兴趣,少年时就写了许多的新诗,但对古典诗敬而远之。

b.谢冕说“我不想写一首华丽的赞美诗”,是指他想写一首用朴素的语言来反映被压迫的劳苦大众生活的新诗。

c.朦胧诗和那些被流放的诗人的”地下写作”,体现了谢冕所追求的诗歌理想,他看到了诗歌创作的希望。

d. 对朦胧诗的出现,谢冕保持沉默;对大牌诗人和身居要位的评论家的围攻,谢冕没写过一篇文章进行申辨。

5.谢冕是如何树立诗歌理想的?为什么最终放弃了诗歌理想?请简要回答。(4分)

6.谢冕关于新诗的观点有哪些?请概括回答。(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2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4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 以食为天 的国度,华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由于火焰与热汤...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一 9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露天 露脸咀嚼 咬文嚼字敷衍塞责 不塞不流。b.湖泊 漂泊 一曝十寒屡见不鲜 鲜有其匹 c.屏障 屏除地壳 金蝉脱壳螳臂当车 安步当车。d.薄弱 单薄阿谀 刚直不阿无色无臭 乳臭未干。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其...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第 卷。一 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商埠 b稽 j 私亘 g ng 古及今不落窠 k 臼。b 花蕾 l i罹 l 难荦 lu 荦大端苇 w i 编三绝。c 抽搐 ch戕 qi ng 害畏葸 x 不前纵横捭 b i 阖。d 粮囤 d n栽脏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