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组计划

发布 2023-12-18 10:25:09 阅读 9797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在这新的一学期,我们一年级的几位老师将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各科老师的努力配合下,依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继续以“五好”为目标,通过教学和活动抓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年级组各项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经常抓、长期抓、持之以恒。在上一学期里,学生基本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初步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本学期我们年级组经过商议继续加强巩固学生一日常规教育,特别是进校门后的文明习惯教育、课前的准备、上课纪律以及课间文明等行为习惯的训练与教育,采取表扬、鼓励、引导等形式,督促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做个文明可爱的小学生。

一)、落实教学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训练,无论是他们的坐姿、听课、发言、握笔、写作业等等的习惯都正在养成,所以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从细节入手,点滴的工作做起,从各个方面耐心细致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

2、布置作业要适度。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使学生从繁重的题海作业中解脱出来,各班做到作业具有相对的统一,倡导分层练习。作业设计突出“五性”:

拓展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

二)、严格要求学生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有事有病要及时请假。

2、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把学生的纪律和学生的安全结合起来以达到文明学生的行为标准、确保学生的在校安全。

3、班主任要认真协同体育教师把集队、操练做得规范、整齐,体现良好的班风、校风,以及学生的精神风貌。

4、班主任要对放学路队进行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安排,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在路队出现的坏习惯,做好每日路队的护送工作,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做好班级卫生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1、针对春季传染病多发情况,做好每天的晨检、问询以外,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室内外卫生等。

2、合理安排好各班的值日生,督促每位学生要保持好班级的室内外卫生,做好每天的两扫,每周一拖,教育学生不把零食带进校园。

二、抓好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由于一年级孩子顽皮好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认为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为本学期重重之重。要求班主任教师利用晨会、班队会等时间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也可通过看录像等形式,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对他们“说”的同时,更注重教他们怎样“做”。

通过升国旗、听红领巾广播站播音、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上下楼梯不要拥挤;课间不要在楼道、教室追逐打闹等等。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本学期我们结合学校少队部的安排,协调其他各个学科活动,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了一些活动。(详见后表的活动安排表)

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1、假期作业展评。

2、一日常规教育(进校门、师生问好、上课、课间、路队等)

3、家长会。

4、入学安全常识教育,疏散演练。

三月份:1、 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 学做广播操,学唱校歌。

3、 “三八”感恩活动,文明礼貌教育。

4、 安全法治教育。

四月份:1、 数学学科活动——小小超市。

2、 其中检测,家长会。

3、 春季安全健康教育。

五月份:1、语文学科活动——铅笔字比赛。

2、六一活动筹备。

3、新队员入队教育。

4、夏季安全教育。

六月份: 1、“六一”庆祝活动。

2、夏季安全教育。

七月份:1、期末检测及学生年终评定。

2、学生暑假安全教育及作业布置。

高一年级组计划

高一年级组计划 马嘉琳。一 指导思想。以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学校总体工作目标,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上动脑筋 拿措施 做文章,努力规范教育和管理行为,优化教风班风和学风,围绕课堂抓业务 围绕教学抓管理 围绕目标抓流程,全面提高年级的整体实力和管理水平,切实完成学校下...

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庞小红。一 指导思想。以我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结合我们低年级组的实际情况,切实抓好本年级段学生的德 智 体 美 劳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常规管理及安全工作。加强年级组的团队意识,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年级组的管理作用。紧紧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渗透 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的孩子 的指导思想,...

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8 学期初,住校班的老师们迅速地帮助孩子们顺利地度过离家 想家的 心理断乳期 9 严把教学质量关。狠抓各学科组的备课 上课和听课,积极组织参加校内和组内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10 举办开学典礼和家长培训班。重视家校沟通,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和家长共同配合教育我们的孩子。...